西盟县城

阿佤人民唱新歌

说到西盟佤族自治县,人们或许更多想到的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地方,那里与缅甸毗邻,那里生活着质朴的佤族人民,那里风景秀美。说到西盟的风景,或许人们知道最多的是高山、云海、天池。但事实上,除了这些,西盟还有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景色,就比如:那藏匿在深山的里坎瀑布以及木依吉神谷。

西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西南部,东、东北、东南连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南与孟连接壤,西、西北与缅甸毗邻。西盟佤族是最早世居于阿佤山中心区的民族。自称“瓦”、“安瓦”、“布饶克”、“勒瓦”等。“瓦”、“安瓦”、“布饶克”意为住在山上的人,“勒瓦”意为看守大门的人。

西盟地处怒山山脉南端,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多,但民族风情却异常丰富。西盟最高海拔2458.9米,而最低海拔则只到590米,或许正是这样的独特地理环境,造就了西盟丰富多彩的边地风情。比如西盟有美丽的天池、每年按时变清变浑浊的神奇勐梭龙潭、悬挂上千牛头的龙摩爷圣地、深山绝壁上的岩画等。

“会走路的时候就会跳舞,会哭的时候就会唱歌”,阿佤人民会这样简单地向你介绍自己,当然,他们还会盛情地“啊”一竹筒水酒给你喝。到过西盟的人们都会说,到了西盟,山美、水美、人更美,山醉、水醉、酒更醉。

西盟县城

西盟县城以全国最大佤族风格建筑群而受到游客的关注。西盟县城的佤族风格建筑,以佤族传统的佤族传统干栏式建筑为原型,以传统的阿佤文化元素为题材,通过现代的工艺,采取写实与抽象相结合的手法,把传统文化“基因”提炼移植到现代建筑上,使每幢建筑都能成为一件不可复制的艺术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憾。

勐梭龙潭

勐梭龙潭位于县城南侧,美丽的勐梭龙潭与独具特色的西盟佤城相依相伴,形成了“自然+人文”美景。勐梭龙潭周边分布了有荷塘、湿地、龙摩爷圣地、圣水、蟒蛇谷、盘须岩、祈雨洼、将军呤、猴子崖、仙石凹、赕佛山、千指树、树包石、相思树、聚友滩、缅寺、观碧亭、王冠蕨等20余处人文内涵丰富、景观优美的景点。2015年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勐梭龙潭是一个天然的热带雨林淡水湖泊,位于勐梭龙潭自然保护区中段,县城南侧。湖面海拔1170米,四周林翠山青、环境清幽、山峦叠障、碧水粼粼、水映山城、景色秀丽。水域面积46.7公顷(约700亩),南北长740米,东西长1000米;潭水最深处37.8米,平均水深11.5米,蓄水量500多万立方。勐梭龙潭属断层陷落湖泊,南岸和西岸悬崖峭壁,东岸和北岸地势平缓,龙潭水源主要来源于湖泊底部的地下水,以及山涧小溪和地表积水。

龙潭中碧水粼粼,波平如镜,仙鹤起落,野鸭成群,湖边苔藓遍地。龙潭水面上,人们不见有落叶,传说是多情的姑娘变成了小鸟,守在湖边,衔走了落入水中的每一片树叶,以保持情人清洁的面目不受破坏。

此外,勐梭龙潭与境外35公里之遥的缅甸秀球龙潭水脉相通,同清同浑,齐涨齐落的奇观被佤族兄弟赋予“姐妹龙潭”、“夫妻龙潭”的美称,更增添了景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传说两潭为夫妻,每年中都会有三天,雌雄两潭同时变浑,三天后则恢复如初。据说是因为那三天他们幽会痴缠去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潭之神一旦隐去,水之灵也就无可傍依。

木依吉神谷

木依吉神谷镶嵌在勐梭龙潭的后山上,它同勐梭龙潭、龙摩爷圣地、司岗里、里坎瀑布自然天成地相连在一起构成西盟佤山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和自然风光四位为一体的景观荟萃。

木依吉神谷依山傍水,环境幽秘,清澈的泉水从古老的密林深处流出,穿行于原始森林和灌木从中,到处可以看到各种奇形怪状的古榕树。

木依吉就是佤族传说中主宰万物、无所不能的天神。木依吉无处不有,无所不在,闭上眼睛就在你面前,睁开眼睛渺无踪影;走进西盟佤山木依吉神谷,你看观赏四周的苍天古树和脚下的溪水淙淙,欣赏到“神像”、“崖画”、“人头桩”和“神潭”;佤族生活在“从石洞里出来”的自然崇拜中,“司岗里”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佤族漫长的成长历史,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缩影。在这里,你可能双重地感受到佤族对原始崇拜的虔诚。

在佤族的传说中,木依吉是万能的天神,木依吉创造了生命,掌握着万物的生杀大权,对各种植物赋予不同的功能。木依吉有五个儿子,路安神掌管地震,达阿撒神掌管雷电,吹神掌管风、雨、水,能神掌管动物,格拉柔姆神掌管谷物。佤族敬畏这个神秘的天神,用各种方式祭祀它,拉木鼓、刻崖画、供人头、镖牛都是为了供奉木依吉。

里坎瀑布

里坎瀑布傣语为里坎喃朵塔,意思是猴子常出没的地方。瀑布位于风景秀美的西盟佤族自治县东北面5公里远的地方,藏匿于深山之中,景色漂亮,很少为外人熟知。瀑布由东朗河、东梭河汇流而成,随山岩形势,分阶梯级级下跌,气势磅礴,一路轰鸣。景区内有惊险刺激的佤族藤索桥和极具药用价值的砂仁林。周围森林茂密,瀑布若隐若现“犹抱琵琶半遮面”,给人予无尽遐想。在里坎,你可以在水珠四溢的瀑布下充分感受从摇晃不定的藤索桥上走过时的惊心动魄,可以欣赏到如画般的傣家田园风光,是现代都市人调节心情,释放压力、解除烦闷和疲劳的绝美胜地。

民族风情

司岗里

佤族的起源,在佤族中广泛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佤语“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为人是从石洞里出来的,此石洞位于今缅甸岩城区巴格岱大寨附近的一片原始森林里,距西盟县城30余公里。至今佤族仍把他视为“圣地”,在宗教活动或背诵寨史、家谱时,都要把“司岗里”紧密联系起来,“司岗里”的传说,各地解释大同小异,但西盟的佤族都把他视为人类祖先的发祥地。

藤索桥

藤索桥,是西盟佤族、拉祜族在江、河通道上搭建的桥梁,过去用结实粗大的树藤作索引,用竹、木枝杈作栅栏,中间搭上几优木头相互连接建成。西盟南康河、锡古河、南锡河、南卡江上都有这一类桥梁。

木鼓房

佤语称木鼓为“克罗”,是佤族的通天神器,木鼓是中国56个民族中特有的一个鼓种,是母系氏族社会典型的女性生殖崇拜,是佤族山寨的保护神。佤寨每逢木鼓节、新火节、新水节、新米节等宗教节日都有敲起木鼓、唱歌跳舞娱乐的习俗。是佤族原始自然崇拜中视为至高无上的通天神器,是万能之神莫伟的化身,是佤族山寨的保护神。每个村寨至少有一个木鼓房,有的桂冠一个族姓就设一个木鼓房。因此,有的一个村寨就有多个木鼓房的现象。

过去,佤族猎人头祭木鼓,木鼓房旁有很有盛人头的人头桩,1958年以后,国家禁止猎人头祭木鼓,用畜、兽头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