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位于云南省临沧地区西南部的一个县城。沧源是临沧地区唯一的革命老区县,属国家二类边境口岸,境内有享誉国内外的三千年古崖画,国家级南滚河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崖画之乡”、“动植物王国”、“佤族歌舞之乡”。沧源历史文化遗存众多,集中展示了佤族的历史和聪明才智。3000多年前佤族先民智慧的沧源崖画,笔法简练,形象逼真,是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艺术瑰宝,被视为中国崖壁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沧源俗称阿佤山区,也称“葫芦王地”。1949年4月,沧源佤族武装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立了沧源县临时人民政府,1964年成立了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临沧市唯一的革命老区县。全县辖人口18万人,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1%,占全国佤族人口的40%以上,是一个以佤族为主体,傣、汉、拉祜、彝等20多种民族杂居的边疆民族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
勐来董棕林
董棕林位于千米国画长廊景区。董棕林的点缀,使壁画增添了绚丽多姿的色彩,而成为一个主要景观。董棕树适应生长的气候为热带、亚热带。全县各乡镇基本上都有分布,勐来峡谷的董棕林比较集中一些,大概生长着上千株,董棕树高约15-20米,其种子坚硬,种植时必须先把它的种子泡在烫水中,等种子的外壳松软时,便可以种植。董棕树惯长在有巨石巨崖的石脚坡上,无论坡度有多大,它还是那样的笔直挺拔,象征着盘居在佤山上的佤族人民,有人把它喻为正直勇敢之人;董棕树的寿命一般在一百年至二百年之间。到生长的后晚期,便会从树尖的树叶开始脱落,就像脱发的老人。当破开时,人们发现除内有腹丝之外,大都是空的,因此,也有人把它比作“外吐文章腹中空”之人。
翁丁原始村落
翁丁的“翁”为水,“丁”为接,翁丁,意为连接之水。该地有几条小河相互连接,以此得名。翁丁原始村落距县城30公里,属勐角乡管辖范围,共有98户人家,400多人。因为该村到目前为止还保留着许多佤家的传统习俗和信仰而称之为原始村落。
沧源翁丁佤族村寨是中国最为原始的佤族部落,村寨以原始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佤族风情为特色,被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沧源自治县是佤族的聚居地,而翁丁是现存保留较为完好的佤族村寨。这里山川巍峨,草茂林丰,坡上坡下遍布着绿色的农田和庄稼,静静的河水顺着山脚从村寨内蜿蜒而过。竹木搭建的佤族民居依偎在青山脚下,清晨时分,村落上空飘荡起缕缕炊烟。衣着俭朴的农人赶着耕牛,开始了一天的劳作。由于交通不便,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他们仿佛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因此这里也保留了现代文明所难以触及到的一方净土。游客置身于此,不仅可以欣赏到清新迷人的田园风光,而且可以领略到佤胞身上所特有的纯朴和热情。他们虽然没有丰裕的物质享受,但从内心洋溢和散发出的笑容却是如此的美丽动人,颇富感染力,使得到此的游人也忘记了一身的烦恼和忧愁,忍不住融入其中,分享这共同的欢乐。
走进佤寨,寨门两侧热情的“摸你黑”队伍手拉手,迎接到来的四海宾客。朴素的佤族民居、仙人掌簇拥的围墙,以及原始部族时期佤族首领议事的聚集地—佤王寨,错落有致,散落在寨中。寨内的牛头、女神图腾桩、佤王宝座、拉木鼓无不散发着神秘而古老的佤族气息。晚上游客可以住宿的当地的人家,朴实的佤族主人会周到地为客人备上一桌丰盛的酒饭,饭后茶余再来上一首芦笙曲助兴,就这样在独具佤族风情的乐曲中,疲惫的客人酣然进入梦乡。如此纯净的山水田园风光和浓郁的佤族风情,相信所有的游客都会乐不思蜀。
藏龙洞
藏龙洞即龙王子的藏身之地,从洞口下台阶大约150米才到景点叉道口,右洞现已开发600多米,左洞现已开发800多米。溶洞是由碳酸盐构成,受北东向次级断裂制约,溶洞分为主洞和支洞,主洞长1115米,平均宽30米、高35米,规模宏大。洞中堆积物有黄色粘土和碳酸盐岩块石,因为暗河沉积和洞顶崩塌而成(该洞厚4至5米,局部达10米,多分布于洞口及壁底侧)。洞中的这些化学沉积物非常丰富,有石笋、石柱、石钟乳、穴珠、流石坝、石幔、石葡萄等。
落水洞
落水洞位于藏龙谷景区。据说龙王子发怒用水淹没勐来峡谷后,这水越积越深,来到这就排不出去了,然后这又可爱又顽皮的龙王子就把这当作了他洗澡玩耍的地方,因为他实在贪玩,有一天感冒了,就重重地打了个震天动地的喷嚏,令他万万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的一个喷嚏竟然打通了一个洞,洪水纷纷往这个洞里流下去,他吓了一大跳,急忙藏到了前面100多米处的那个溶洞里,7天7夜不敢出来,那个洞就称之为藏龙洞。后来,他看看四周好似没有什么动静,就跑到落水洞这里看个究竟,才发现原来他的喷涕竟然打通了一条7公里长的暗河,(顺着公路走7公里后,就可看到这条暗河的出水口),他非常高兴,又接着跑到这里嬉水玩耍了,所以又把这落水洞称之为龙宫,这座山谷则称之为藏龙谷,即藏龙谷景区。
沧源崖画
沧源崖画是距今三千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物。沧源崖画自1965年被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汪宁生教授发现以来,至今共发现15个崖画点,它们主要分布于我县的勐省镇、糯良乡以及我们所处的乡--勐来乡,各个崖画的内容大同小异,崖画分布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所处海拔为1000米-2000米之间,崖画一般绘于垂直、平整的石灰岩崖面上及岩溶峭壁,距地面高1--8米,图象大的约30厘米,小的约5厘米,各点崖画面积大小不等,大的约80余平方米,小的不足1平方米,其颜色都为暗红色,据说是用赤铁矿粉与动物血调合而成,崖画题材有人物、房屋、器具、动物、神话人物等,目15个点的崖画面积约500平方米,可辨认的图象共约1100多个,其中人物约占74%,其它统占26%。沧源崖画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广允佛寺
沧源广允佛寺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景洪县的曼飞龙白塔和勐海县的景真八角亭,为云南省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三大古建筑。该寺庙位于沧源县城勐懂镇大街被侧的往娥村,俗称“学堂佛寺”。该寺建于清代,是对云南省西南地区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少数民族有重要影响的寺院之一。还保存有大殿和二门,(寺院占地面积为2200平方米)。
10幅壁画的内容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册封土司的场面,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同时,也反映了当地的社会风俗和人物的情况,具有历史、宗教、民族、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广允佛寺是集建筑、雕刻、绘画等特色于一体,融汉族、白族、佤族和傣族的佛教文化于一身,在历史、地域、文化和宗教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1988年元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