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世界文化遗产

丽江古城,坐落在云南省丽江市大研镇。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镇。丽江古城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县城之一(另一座为山西平遥古城)。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地处云南省西北部,金沙江上游,历史悠久,风光秀美,自然环境雄伟,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族的聚居地。

山川流水环抱中的丽江城,相传因形似一方大砚而得名“大研镇”。探寻它的过去,人们发现这片曾被遗忘的“古纳西王国”,远古以来已有人类生息繁衍。这里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时候频繁的商旅活动,促使当地人丁兴旺,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

走进丽江彩石铺成的古老街道,漫游镇北商业中心四方街,便见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市肆民居或门前架桥,或屋后有溪,街头巷尾无数涓涓细流,穿墙绕户蜿蜒而去。依山就水的丽江大研镇,既无高大围城,也无轩敞大道,但它古朴如画,处处透出自然和谐。镇内屋宇因地势和流水错落起伏,人们以木石与泥土构筑起美观适用的住宅,融入了汉、白、藏民居的传统,形成独特风格。当地常见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即主房、厢房与壁围成的三合院。房屋多在两面山墙伸出的檐下,装饰一块鱼形或叶状木片,名曰“悬鱼”,以祈“吉庆有余”。许多庭院门楼雕饰精巧,院内以卵石、瓦片、花砖铺地面,正面堂屋一般有六扇格子门窗,窗心的雕刻大多是四季花卉或吉祥鸟兽。堂前廊檐大多比较宽,是一处温馨惬意的活动空间。

丽江古城有着绚丽丰富多彩的地方民族习俗和娱乐活动,纳西古乐、东巴仪式、占卜文化、古镇酒吧以及纳西族火把节等等,别具一格。丽江古城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

丽江古城作为少数民族城市,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井自具纳西族独特风采。

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以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经络设置有着曲、幽、窄、达的风格。丽江古城的格局是自发性的形成坐西北朝东南的朝向形式。

以水为核心的丽江古城因水的活用而呈现特有的水巷空间布局。桥梁密集是丽江古城最大的特色。在外部造型与结构上,古城民居揉合了中原建筑和藏族、白族建筑的技艺,形成了向上收分土石墙、迭落式屋顶、小青瓦、木构架等建筑手法,在建筑布局形式、建筑艺术手法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

文化古迹

木府

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位于古城狮子山东麓,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中轴线长369米,三清殿、玉音楼、光碧楼、护法殿、万卷楼、议事厅、忠义坊由西向东排列井然。其内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讲述丽江木氏土司风云故事的电视剧《木府风云》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万古楼

丽江大研古城的西南角有一座山,望去犹如一只守护古城的邪卧狮,即为狮子山,1998年开壁为公园。

山顶建造的五星古典式全木结构望景楼,名“万古楼”。楼高32.8米,16根24米长的木柱一柱通顶,楼上有大小12600个纳西风格的龙头,创下世界之最。

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院

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院(原称“丽江县东巴文化博物馆”),位于黑龙潭北端,成立于1984年7月,时为云南省第一个县级博物馆。占地30亩,设有珍贵文物1万余件,其中国家级文物52件。开设有文博馆、稀品馆和“东巴文化”、民族风情摄影等展馆。

五凤楼

五凤楼位于城内福国寺的五凤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楼高20米。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飞来的彩凤,故名五凤楼,楼内的天花板上绘有多种精美的图案。五凤楼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宝和典型范例。

普济寺

普济寺位于丽江古城西北6千米的普济山中,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为丽江城郊五大喇嘛寺之一,因大殿铺盖铜瓦面而闻名遐迩。大殿院落由山门、护法堂(门楼)、正殿、南北厢房组成四合院。正殿平面是长方形,初用土瓦覆盖,由圣露活佛辗转西南各地讲经、集资,于1936年改覆铜瓦,面积为46.4平方米。1988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殿院内,有两棵云南樱花,植于1771年,为云南樱花之最。

四方街

四方街是古城内的小吃一条街,街道两侧有数十家小餐馆,每家餐馆都有云南特有的米线,且种类繁多,因此这条街也叫“丽江米线街”。四方街是丽江古城中心,据说是明代木氏土司按其印玺形状而建。这里是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枢纽站,明清以来各方商贾云集,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生息,是丽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古桥

在丽江古城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大石桥为古城众桥之首,位于四方街东向100米,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因从桥下中河水可看到玉龙雪山倒影,又名映雪桥。该桥系双孔石拱桥,拱圈用板岩石支砌,桥长10余米,桥宽近4米,桥面用传统的五花石铺砌,坡度平缓,便于两岸往来。

科贡坊

科贡坊位于四方街西侧,为一三层建筑。相传科贡坊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为杨家的“一门三举”而建。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丽江实行“改土归流”,由原来的土司世袭统治改变为由中央政府委派的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统治,清嘉庆年间,家住科贡巷的杨兆兰和杨兆荣两兄弟双双中举,道光年间杨兆荣的儿子杨硕臣又中了举人,于是官府和民众损资在巷口建了楼高二层的科贡坊。1944年正月初三毁于火灾。三年后,科贡坊重修并升为三层。

民俗文化

丽江古乐

丽江古乐,俗称纳西古乐,是流于丽江大研古城及其周边纳西族聚居区的古代音乐遗存。由崩石细哩(汉译为白沙细乐)、丽江洞经音乐和祭礼音乐三部分组成,其乐曲以器乐合奏为主,亦有歌曲和歌舞曲。演奏崩石细哩的乐器有筚篥、波波、苏古笃、二簧、胡琴等。

东巴音乐

东巴音乐是指东巴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有所吟诵的一种曲调,并有器乐伴奏,是东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音乐流传于东巴口头,或零星保存于东巴经和东巴画中。除了占卜经书以外,东巴经书都是要通过诵唱表现出来的。根据东巴主持祭祀规模的大小和说唱水平高低,分为大、中、小东巴说唱。每一种祭祀仪式都有特定的说唱内容和主要的唱腔。

白沙细乐

白沙细乐在纳西语中称为伯石细里,又叫别时谢礼。相传为元人遗,演奏时乐队人数不固定,以合奏为主,同时伴有歌和舞。具有浓阳历的地方民族特色。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几部大型古典管弦乐之一,为歌、舞、乐相结合而成的套曲,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